《黄帝内经》提出“久病而不康者,应养而和之……待其来复”,正式从医学角度来讨论养生和康复问题,提出了养生康复的通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导引图》绘有多种医疗体操,并注明了各自主治的疾病;(神经训导理论)
三国时期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堪称运动疗法的鼻祖;
晋代皇甫谧、葛洪和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等对药物、针灸、按摩、气 功、饮食、精神等主要康复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述了运用导引、气 功、按摩等方法治疗偏枯、麻木、风湿痹痛、眩 晕、消渴等疾病,并认识到康复治疗与普通临床治疗的不同之处;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药物、气功、按摩等康复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王焘的《外台秘要》强调了饮食治疗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宋代《圣济总录》、元代《脾胃论》、《寿亲养老新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潘蔚《内功图说》中均有康复治疗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现代康复理论介入,中医康复重提,研究者开始对古代中医文献中的中医康复学内容进行发掘和整理。相继出版卓大宏主编的《康复医学》(内载《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郭子光主编的《中国康复学》、陈可冀主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等著作相继出版;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康复重点专科;
2016年“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被列入国家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
中医传统康复观
中医康复学具备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两大特征。整体康复观强调人体康复的主要途径是指导和帮助康复对象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使整个机体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整体康复。而辨证康复观认为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是辨证的结果。
中国特色康复疗法
中医康复学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具有传统、自然、有效等特点。其中的传统疗养康复法、气功导引功能训练、饮食药物康复法、传统物理康复法、中医情志心理康复法、针灸按摩康复法、传统康复护理法等独具中医特色,并且效果显著。
中医康复学原则
防治结合和综合治疗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原则。首先在中医养生“治未病”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基础上提出“防治并重”原则,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其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对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手段。
中医康复医学
中医康复,是中医临床学和中医养生学的结合,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辩证康复。其康复方法主要有针灸、按摩、熏洗、中药、导引、气功等丰富的治疗手段,是我国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独特而有效的中医康复疗法
中医创造出来许多具有中医特色且疗效确切的康复疗法,包括传统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传统体育康复法、传统作业疗法、气功康复法、自然疗养康复法、传统物理康复法、中医情志康复法、中医心理康复法、传统娱乐康复法、针灸康复法、按摩康复法、饮食康复法、药物康复法、传统康复护理法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传统康复对改善和恢复形神功能具有宝贵的价值。
2.“治未病”的康复预防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内容。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
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中医康复学吸收了其中的理论,在康复预防中,“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以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3.整体康复,全面治疗
中医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和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脏腑之间、经络之间、脏腑经络与肢体之间都存在着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康复过程中,对局部的功能障碍也应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的康复措施。肢体、官窍局部的功能障碍常与人体其他部位甚至全身的脏腑功能状态有关。
4.综合康复的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即中医所讲的“杂合以治”,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许多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的疗效。中医康复学治疗的对象是残疾者、老年人、慢性病者等,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因此,在康复过程中主张采用综合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病情而应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手段,综合性康复也提倡遵循标本结合、动静结合、医疗与自疗相结合的原则。
5.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中医的许多康复疗法都是易于学习和掌握的非药物疗法及自然疗法,其特点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便于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应用在康复机构,更适合社区康复开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其简便易行,一般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可由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疗。
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现状
1、 到目前为止,全国医疗行业的医师人数约为200万人,而从事中医康复医疗的人群约有6万人,中医康复相关人才建设略显不足。
2、 目前中医康复学的发展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医康复学学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标准化体系和规范的临床应用方法。
3、 中医康复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中医康复不论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还是服务的能力和质量都显得不足。临床上一些地方仍以针灸推拿等临床治疗简单等同于疾病康复工作,而没有真正地从功能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干预。
中医康复学的未来发展
1、加大中医康复临床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中医康复治疗技术,提高中医康复有效技术的推荐级别。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中医药院校与西医院校人才培养,还包括中医康复爱好者、从业者等等的学习、培训。
3、求同存异:中西医康复结合是发展方向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各有利弊,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诊疗结果。例如中国传统的六步法中医引导术就是整个神经训导康复体系最核心的技术;近几年兴起的水疗技术也融入中医康复特色,在水疗中加入中草药,并且利用技术来促进药效;更加常见的就是蜡疗、热疗中配合的中药包……中西医康复结合是未来康复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康复诊疗模式。
学学网2018年6月25号开始培训《中医康复理疗人才素质测评证书》,此证书是高起点、高专业知识、高使用价值的培训,欢迎有识之士报名参加
参考文献:
陈立典,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J].康复学报,2018,28(2):2-3
李惠兰,徐基民,卢虎英,刘兰群,中医康复教育方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2,31(8):637
冯晓东,“中医康复学专业”建设思考[J].康复学报,2017,27(5):2
李黎,周雍明,中医康复学概念内涵与外延探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6):49
车志远,王启帆,李和伟[J].中医康复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2018,24(7) :129
解雪君,彭微,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69
何乾超,蔡 伦,黄 永,韦理萍,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发展趋势,中医杂志[J],2012,53(2),95-97.